從小就從各個方面聽說過荷蘭的一些事物,豔麗的鬱金香,全功全守的足球,笨拙可愛的小木鞋以及聞名全球的風車等等。這次歐洲之行,讓我有幸近距離地瞭解了這座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國度。離開前荷蘭的最後一站,便是久負盛名的風車村——桑斯安斯。雖然提前在網上了解了一下風車村,但是親眼看到它的時候還是被震撼到了。晴空下,一棟棟綠牆紅瓦的小木屋靜靜地坐在小河邊,看着在微風中悠閒吃草的羊羣。小河中的漣漪沒有一絲的雜亂,緩緩的泛起,要不是偶爾有幾隻野鴨從河裡遊過,或者風車葉不緊不慢的轉着,這村子只會給遊客一種時間在這裡停止的錯覺。
正在悠閒吃草的羊羣
在風車村負責迎賓的是荷蘭特產——小木鞋的博物館。一踏入風車村,遊客的目光便會不由自主地望向他們左手邊的幾雙巨大的小黃木鞋,旁邊則是小木鞋博物館的入口。小木鞋源於荷蘭農民的穿着,荷蘭潮溼的氣候會讓牧場的草坪時常處於溼滑狀態,而小木鞋則能最有效地爲農民們解決易滑倒的問題。有意思的是,進入博物館後發現這些小木鞋的款式不是按照設計風格或者顏色來分類,而是按照該款式的穿着場合來分類:日常款、工作款、週末款、婚禮款等十幾種分類。木鞋上的圖案紋理設計也特別符合所對應的場合,日常款線條簡單;工作款索性沒有線條紋理;週末款顏色對比鮮明,線條較爲飄逸;婚禮款則沒有顏色,只有中世紀風格明顯的線條,彰顯着古典的華麗。這些看似笨拙可愛的鞋子,可是用100%的實木做成,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鞋底還能摸到一些參差的小木茬,看來應付雨天的草地是綽綽有餘了。
小木鞋博物館前的孩童(攝影:周成剛)
走過小木鞋博物館,便開始了對風車村真正的探索。一條小運河貫穿而過整個村莊,沿河可見5座還在運作的風車,他們勤勤懇懇的鋸木、榨油料、磨芥末粉、磨染料以及提水。順着河道走下去,有一座叫:De Cat(貓)的風車吸引了我的注意,交了4歐元的“車費”便跑進去一探究竟。一進入風車內部,便是一個巨大磨盤在慢慢的轉着,磨盤上有許多棕色的粉末,由於聞不到任何巧克力的味道,所以排除了它是巧克力粉的推測,應該是在磨某種染料。磨盤的邊上是一根從上往下杵的木樁,顯然它和磨盤一樣由風力控制着運動的速度。大概了看懂了風車的運作原理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從狹窄而又陡峭的樓梯爬到了上層,還沒來得及看一眼風車頂部的內部結構,就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了。陽光下的一切還是那麼的靜悄悄,相對於剛進村看到的模樣,察覺不出絲毫的不同。俯瞰風車村的景色,猶如欣賞一幅油畫,看得再久,油畫上的東西都不會產生變化,但你就是不願意挪開眼睛。
正在運作的風車(攝影:周成剛)
我選擇了我認爲欣賞風車村的最佳姿勢——拿着一根香草冰激凌,坐在小河邊的木椅上,望着河對岸的小木屋和風車,靜靜地坐着。
時隔許久,天還是悠悠的藍,幾朵厚厚的雲彩從藍色中擠了出來,羊羣仍然在碧綠的草坪上悠閒的吃草,野鴨還在不經意地從面前遊過,風車還在緩緩地轉動,貢獻着它的一份力。我隱隱地能夠理解到爲什麼梵高喜歡生活在鄉間,爲什麼願意把這自然的景色以及淳樸的鄉民用筆畫下。當眼前呈現此情此景,言語的力量已經過於單薄,只能用畫筆記錄下來,或許他和我一樣也想讓時間在這一刻定格吧。
風車村一角(攝影:周成剛)
肉食組長要吃淨盯上的肉體 肉食係長は狙ったカラダを食べつくす
文:周匯洋 新東方探尋歐亞名校之旅歐洲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