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旅行總覺得“去時路遠 回時路近”?這可能是個好兆頭

爲啥旅行總覺得“去時路遠 回時路近”?這可能是個好兆頭

出處:科普中國

任我笑 小說

“怎麼還沒有到啊?”

農家小寡婦 小說

“還有多遠啊?”

“爲什麼這路這麼久啊?”

出門旅遊時,你可能也有過同樣的體驗,去的時候覺得目的地近在眼前,時間上卻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而且更奇怪的是,明明路線都一樣,返程回家總是感覺比去的時候要快得多,彷彿抄了近道似的。

這種“去途遠,歸途近”的奇妙現象,很有可能是你將經歷一段美好假日旅行的好兆頭喲~

小犬台风逼近!垦管处封闭游憩景点 东琉线交通船开到今中午

“去途遠,歸途近”這種感覺究竟是什麼?

當你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然後再回來的時候,儘管走了相同的距離,但回來的時間似乎總比最初短很多。這種奇特的感覺,有着一個專業名詞解釋,叫做返程效應。

它是指即使在客觀上去程和返程的路程相同,但主觀感覺上我們卻認爲到達目的地的路程比從目的地返回的路程更長。

對於這一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奇特現象,很多科學家也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京都大學的小澤一郎(Ryosuke Ozawa)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實驗發現,返程效應確實存在,它影響的並不是時間機制本身,而是我們事後對時間的感覺。

實驗人員將 20 名參與者分爲兩組,分別觀看三段“徒步”視頻,時長和距離均相等(26.3 分鐘,1.7 公里)。視頻 1 是從“S”到“E”的路線、視頻 2 是“S”到“E”的返程,而視頻 3 的路徑則完全不同。在實驗中,10 名參與者組成往返組,每次觀看視頻 1 或 2。另一組由另外 10 名參與者組成,每次觀看視頻 2 或 3。

周年庆抢搭妈祖风潮 百货业者推「白沙屯妈祖结缘煎饼」

通過後續針對參與者反饋的得分發現,雖然在客觀層面,視頻的時間與距離完全一樣,但觀看往返視頻的參與者都認爲返程視頻花的時間要更少。

什麼造成了“返程效應”的發生呢?

1、熟悉度

在《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邁阿密大學心理學家佐伊·陳(Zoey Chen)對返程效應提出了其與熟悉程度有關的解釋猜想。

在有經驗的加持下,我們認爲一切事物的發展將會是順順利利地直線進行。而當初次做事時,因爲缺乏經驗,我們會感到不安,認爲接下來的事物可能會是有插曲的曲線進行。

這就導致了人在從事熟悉事物時會比接觸陌生事物感到花費的時間更短。旅行中當我們前往一個陌生地點時,因爲未知,我們會傾向於覺得有意外發生,而返回時因爲對路線熟悉了,所以就會產生時間變快的錯覺。

2、預期建立

雖然,返程效應確實可能與熟悉度有一定關聯,但是不少研究發現,即使在往返路線完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依舊會體驗到“返程效應”。

一項發表在《心理經濟學公報與評論》雜誌上的研究發現,在實驗中 97 名大學生通過騎行到一片森林空地。兩小時後,三分之一的人從同樣的路線返回,而其餘的人則從同樣長度的不同路線返回。

雖然所有的路線都只需 35 分鐘,但在最後的實際騎行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學生選擇哪條路線回程路線,他們都反饋覺得比最初去的行程要縮短了將近 22% 左右。”

国民党工「自导自演恐吓」Linbay好油 高层早知道傻眼

心理學家們認爲,這種現象的出現很有可能是與人的情緒和“預期”有關。人們常常低估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當踏上一段陌生的旅程時,我們會因爲受到對旅行整體的期待、好奇、焦慮、迫不及待等情緒的影響,出現例如“ 1 小時的路程遠比平日中長”的錯覺,這就是預期建立。

中正桥换新! 2阶段切换通行

而在回程時,因爲知道目的地是家,並且我們對“回家”多數情況下,並不會感到太過興奮。這就讓我們能夠以更爲平穩的心態去感受真實的時間,所以就會出現和之前預期上的偏差,一方面認知上覺得“時間可能很長”,另一方面在真實時間的感受上又因爲情緒影響的消除而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就造成了返程效應的出現。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情緒與預期甚至有時也會翻轉返程效應的效果。這是因爲預期會提高覺醒與注意力,使人產生時間延長的錯覺。所以假如,你對接下來的旅行感到絲毫提不起興趣,甚至想要趕緊回家,那麼你就很有可能經歷“去途近,歸途遠”的翻轉返程效應。

這麼看來在旅行中出現的返程效應雖然有時會非常熬人,但這也代表着我們對接下來的整個旅程都抱有着極高的期待與興趣。所以,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如果你在接下來的旅行中體驗到了返程效應,那很有可能就代表着你將度過一個美好與快樂的假期生活。

參考資料

[1] Chen, Z., Hamilton, R., & Rucker, D. D. (2020). Are we there yet? An anticipation account of the return trip effect.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1177/1948550620916054

[2] Ozawa R, Fujii K, Kouzaki M (2015) Correction: The Return Trip Is Felt Shorter Only Postdictively: A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y of the Return Trip Effect. PLOS ONE 10(7): e013333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