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高敬)第一屆國際天然鈾產業發展論壇28日在京舉行,通過會議、展覽、對話等多種形式,與會各方開展天然鈾產業國際化交流,分享產業發展及技術經驗,促進天然鈾產業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 中核集團是我國天然鈾產品的專營供應商。中核集團副總經理申彥鋒介紹,我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事業,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建核電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將爲天然鈾產業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他表示,要堅持創新引領、系統推進、安全綠色,推動天然鈾和核能事業安全綠色發展。 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劉華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成爲廣泛共識的今天,各國正合力推動全球核能快速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建立全球鈾資源夥伴關係,保障世界核能發展所需鈾資源安全、穩定和可靠供應,對核能健康發展尤爲關鍵。全球天然鈾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努力,以實現全球範圍內天然鈾產業的持續發展。 中國核學會秘書長劉建橋表示,世界各國應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姿態,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全方位的雙邊、多邊合作,拓展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推動天然鈾產業合作高質量發展,爲未來提供能源。 此次論壇主題爲“開放 融合 攜手 共贏”,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中國核學會、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核礦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辦。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代表、主要天然鈾企業代表等300餘人參加此次論壇。(完)
分類: 美食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煤炭的清潔問題中國做的最好
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2023年戰略諮詢會議, 50餘位來自政界、學界、商界的國內外嘉賓就行業研究與跨學科協同合作、科技金融與產業良性循環等關鍵議題進行探討。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表示,煤炭的清潔問題,中國做的最好。相比2013年,2018年中國的煤炭發電的量都在增加,但霧霾數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降低了93%。
山東岱嶽經濟開發區企業開展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技能大賽
通訊員 允美琪
10月17日,山東岱嶽經濟開發區轄區企業泰安北控環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組織開展第四屆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技能大賽。
岱嶽區應急管理局執法大隊一中隊隊長李平陽,副中隊長樑才言,岱嶽經濟開發區應急管理部副部長李朋,北京控股環境集團副總裁王炬偉,泰安北控環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雲等相關領導列席活動。
各位參賽選手表現優異,均出色完成比賽項目。通過比賽,體現出泰安北控環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落實安全責任、提高安全管理績效,推進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上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舉辦技能大賽,提高了員工安全知識、檢驗了員工應急技能能力,打造了一支反應快、拉得出、打的贏的堅強應急隊伍,實現了“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目標。
十年後迎光電板退役潮 本土團隊推智慧技術100%完全回收
我國2035年起每年將有10萬公噸光電板廢棄,如何妥善回收是一大挑戰。「2023年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3月28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開幕,臺南大學團隊與業者研發獨步全球的光電板拆解技術,智慧運算出拆解方法,全程不用水、不加熱、不產生化學反應,可達光電板100%完全拆分回收。
東𬭎公司與國科會輔導成立的鴻躉公司推出光電板智慧拆解設備,今年6月將投產。圖爲設備模型。 攝影:陳昭宏
2035年起年增10萬噸廢光電板 人工拆解回收率低
再生能源佔比不斷攀升,也衍生出新型態廢棄物問題。環保署預估,我國2031年起將出現光電板汰役潮,2035年起每年將產生約10萬公噸廢光電板。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則估計,廢光電板未來將佔全球約1%垃圾量。
光電板屬「三明治結構」,由透光玻璃、太陽能電池、含氟背板疊合,中間以EVA橡膠黏起,再用鋁製外框固定。臺南大學團隊與東𬭎公司近年研發獨創技術,以物理性、機械化拆解,最終達成太陽能板100%完全拆分回收。
曾參與臺南大學團隊研發,後由國科會輔導成立的鴻躉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洪嘉聰說明,光電板是不同材質膠合而成,以人工方式物理拆解,終究有難以分離的部分,大多破碎降階使用做爲建材、道路填料或進入焚化爐,有效再利用的只有鋁框。
此外,全球光電板約有2萬種尺寸,臺灣也有高達1400種,簡單的機器拆解無法對應所有尺寸。
光電板分解後分出的背板、EVA黏膠及玻璃粒料。 攝影:陳昭宏
抖S上司是紧缚师 私の上司は金曜の夜だけ紧缚师をしています!?
唐朝第一道士 流連山竹
人工智慧辨識多種光電板 國家隊推智慧拆解設備
由於化學分解光電板會產生有害物質,國際上的主流處理方式多是物理拆解。洪嘉聰指出,國內光電板處理業者目前只有東𬭎、金益鼎兩家公司,都採人工物理拆解。而臺南大學與東𬭎公司研發出的新技術,是藉由智慧偵測、學習光電板的不同尺寸形狀,運算出最佳拆解方式,打破人工或簡單機器拆解的限制,並可達100%完全拆分回收。
洪嘉聰指出,新技術通過國科會驗證,能達到100%完全拆分回收,高於歐盟「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要求的每片太陽能板須有80%回收率。
「20公斤的材料(廢光電板)進去,20公斤的回收物料可以出來」,洪嘉聰強調,全程不用水、不加熱、不產生化學反應。
業者表示,該設備現已獲經濟部補助製造,將在東𬭎公司桃園廠房旁設立新廠區及產線,預計今年6月投產。新廠最大處理量爲每年1萬公噸,預估投產初期實際處理量約爲每年2500公噸。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爲:十年後迎光電板退役潮 本土團隊推智慧技術100%完全回收)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新一代生質燃料正夯 海藻田養殖繩索恐成鯨魚纏繞危機
爲減緩氣候變遷,全球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開發低碳能源,海草或海藻有望取代玉米,成爲新一波生質燃料的來源。美國海岸線長,大力推展海藻養殖。麻州與緬因州外海均是很合適的養殖地點,但這裡也是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遷徙路線。美國科學家擔心海帶田使用的繩索纏繞鯨魚,成爲牠們路途中的危機。
海帶田正在興起,未來可望取代玉米成爲重要生質能源。 圖片來源:Green Wave 推特
捕龍蝦繩纏繞鯨魚 海藻田繩索恐成下一波危機
玉米、甘蔗、大豆提煉的生質能源涉及環境與糧食爭議,專家轉而看上海藻或海帶,一來是不佔陸地空間,不須用到農地、淡水或化肥,二來是生產迅速,每天可以生長1呎以上。《路透社》指出,美國能源部(DoE)積極研究藻類取代玉米來提煉生質燃料。2017年以來已進行21項研究計劃,斥資5500萬美元。
能源部評估,美國海岸線長而且適合種植海藻。雖然目前生產成本仍高於玉米,但未來好好擴展,每年約可生產5億公噸海藻,提供美國運輸所需能源的10%。
不過,這項新興能源的開發卻讓北大西洋露脊鯨蒙上陰影。全球的北大西洋露脊鯨剩不到340只,牠們沿着美國東海岸遷徙,沿途會經過緬因州、麻州等龍蝦產地。過去,這一代發生過不少鯨豚被捕蝦籠的繩索纏繞的事件。這是露脊鯨兩大生存威脅之一。現在這裡開始養殖海帶,這是一種巨型的海藻。業者在海中設置繩索來幫助海帶生長,引發科學家擔憂。
爲保護露脊鯨,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OAA Fisheries)已在今年2月至4月禁止麻州限制區域(MRA)使用繫着龍蝦籠的浮標。目前尚無鯨魚受困海藻田的案例,但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海洋生物學家摩爾(Michael Moore)擔心,只要海面下有繩索,就會有鯨魚纏繞的風險。
【500Young】多方定義、反覆辯證,每一票都是對社會的嶄新期待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2017年就展開海帶養殖的研究,圖中的REMUS 100爲遠端環境監測裝置,用以瞭解海帶生長的情況。 圖片來源: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研發新養殖方式 避免繩索纏繞
美國軍方已在緬因州、麻州外海發出不少海藻田許可。這地區的海帶通常在春天收成,剛好碰上北大西洋露脊鯨來到這個海域的時間。
麻州沿海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astal Studies)研究人員胡達克(Christy Hudak)表示,露脊鯨喜歡追逐有油脂的食物,有時太注意食物,就忽略了周圍環境。遇到漁線或繩索時,本能反應就是翻滾,但越翻滾,繩索就纏越緊。
麻州鱈魚角(Cape Cod)的海帶養殖業者洛維特(John Lovett)與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合作,測試對鯨魚友善的海帶養殖設備。傳統的海帶繩索置於水面下2公尺處,現在他們把繩索固定離海牀很近的高度。理論上,鯨豚會從上方經過,不會被纏住。
此外,他們也嘗試使用硬玻璃纖維作爲繩索。這種繩索會在鯨魚碰撞後斷裂,不致產生纏繞問題。
參考資料
路透社(2023年6月7日),Threat to whales complicates US research into seaweed for biofuel
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OAA Fisheries),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
The Conversation(2021年4月1日),Move over, corn and soybeans: The next biofuel source could be giant sea kelp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爲:新一代生質燃料正夯 海藻田養殖繩索恐成鯨魚纏繞危機)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淡水河谷與巴西石油簽署意向協議,將開發低碳解決方案
10月9日,據淡水河谷官微消息,9月28日,淡水河谷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簽署意向協議,雙方將開發低碳解決方案。這一合作爲期兩年,其間,雙方將評估合作脫碳的機遇,包括開發氫、綠色甲醇、生物燃料、綠氨以及可再生柴油等可持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技術。這份意向協議還涉及有關將巴西石油生產的低碳燃料用於淡水河谷運營的潛在商業協議。
柴達木盆地發現“金屬鹽”,美國要求資源共享,網友:不切實際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它承載着無數生命和寶貴資源。然而,這些資源正逐漸枯竭,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這一挑戰已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資源爭奪戰,各國在竭力爭取自己的份額。
發達國家,如日本,迅速行動,積極尋找新的資源來源,以保護自己的經濟穩定。他們明白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採取了明智之舉。然而,即使像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在不斷地進口資源,引發了人們對其真實意圖的疑慮。
美國曾試圖爭奪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尤其是中國的一些資源豐富地區。這引發了爭議,外界提出了所謂的“公平共享”,但國內網友們認爲這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各國都在竭力爭取自己的份額,雖然這一競爭不被公開承認。這場競爭將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和資源分配,因此我們希望各國能夠在競爭中找到平衡,共同應對資源枯竭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着技術的進步和資源的逐漸枯竭,全球社會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首先,我們需要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減輕對有限資源的依賴。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都是潛在的替代能源,有助於降低環境污染。
其次,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避免資源爭端升級。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也至關重要,包括技術創新、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教育公衆關於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最後,公衆也有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節約能源、減少浪費和支持可持續發展來爲資源保護貢獻力量,雖然個體行動可能看似微小,但齊心協力將對資源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資源爭奪戰是全球性挑戰,但也是推動我們尋求更環保、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催化劑。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國際合作、資源管理和個人行動,我們可以共同努力,保護地球上寶貴的資源,爲未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出光用硬技術+軟實力推動潤滑油行業再創新
創新是變化的本源。
作爲領先的國際綜合能源公司,出光一直將技術創新視爲發展的根本所在,終致力於潤滑油研究與創新,爲推動行業發展書寫出長達100多年的潤滑油創新史。在日本、在美國、在中國、在全球,出光擁有多家先進實驗室重點開發潤滑油技術。出光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新技術研發,超過一家國際能源公司應有的技術研發投入。
圖爲出光潤滑油研發中心
任何一項行業進步和一款技術發明都離不開革命性的創新。IFG系列是出光百年來技術創新的心血之作,IFG系列的推出不僅意味着車用潤滑油技術領域裡程碑式的革新,對整個行業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回首出光在世界發展的一百年,同時也是世界變化最劇烈、發展最迅速的一百年。在發動機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對許多中國消費者而言汽車早已不是單純代步工具,更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成員,是他們美好生活的見證者和好夥伴。中國消費者在理性和情感上都與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車更是不吝愛護。
圖片來源於:出光潤滑官方網站
出光潤滑油以“科技之芯”爲品牌發展理念,以獨創的“摩擦學”爲特有技術,不斷涉獵每一寸需要潤滑的角落,幫助其戰勝極端環境,達到理想的工作狀態,源源不斷驅動科技、驅動人類、驅動世界向前發展。
日系車被大衆認知的低油耗水平,除了和車本身有很大的關係之外,還與低粘度機油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日系發動機普遍採用低粘度機油,因爲在設計之初,工程師就發現粘度越低的機油可以帶來更低的油耗表現,於是他們將使用低粘度機油設計成爲發動機的一項性能指標。但是低粘度相對保護性能就會減弱,出光針對這一特性弱點積累半個世紀的研發經驗,研發生產出“低粘度更多保護,更強動力”的IFG系列產品。
圖爲出光潤滑油IFG 系列產品展示
爲了應對這個難題,出光潤滑油事業部採用了許多獨創的方法。其中,鉬護技術可謂是“武林秘籍”一般的存在。通過在低粘度機油中添加鉬元素,來增強機油的抗磨性,使油膜更結實和完整。正常油膜一旦突破臨界點被切斷,鉬元素形成的保護膜仍能夠保護金屬部件不直接產生摩擦。於是就達到了增強低粘度機油潤滑性能的需求,提升了低粘度機油對發動機的保護能力。推出獨有鉬護技術來應對難題,出光集團百年老品牌的技術積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消費市場對低粘度機油的需求日益加大,同時也需要性能更好的機油來保護自己愛車的發動機,出光IFG5 0W-20更是運用鉬護技術,爲低粘度機油帶來了更優異的性能表現和持久的保護力,打消消費者對低粘度機油性能的顧慮。
而正是憑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敏銳洞察,出光纔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致力於爲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潤滑油,幫助他們的愛車時刻保持最佳狀態。縱觀出光在中國的百年發展歷程,我們一直關注三點:性能、自豪和進取。我們希望用出色的產品性能滿足消費者對愛車的保護需求,見證進取之路上的每一個自豪時刻,助力他們邁向成功。
到2035年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有望達到10%左右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核能公衆溝通委員會主任王炳華9月25日表示,展望到2035年,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有望達到10%左右,達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9.2億噸。到2060年,爲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核電裝機規模預計可達到約4億千瓦,發電量佔比18%左右,接近目前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同時綜合考慮核能供暖、供汽等綜合利用,核能碳減排貢獻度有望達到1/4左右。
王炳華在深圳召開的2023年(第六屆)核能公衆溝通交流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他介紹,國內“十四五”以來已覈准建設21臺核電機組,核電建設穩步推進。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55臺,裝機容量約57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4臺,裝機容量約2780萬千瓦;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合計79臺,位居世界第二。今年截至8月,我國已經覈准建設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項目共計6臺核電機組,並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每年6-8臺的建設節奏。
“在既要實現雙碳目標又要保經濟增長的多目標約束下,核能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優勢,將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王炳華表示,核能在發電及綜合利用的過程中,減碳減排效益顯著;以核電爲代表的核能利用使用能量密度極高的鈾作爲燃料,具有安全高效、可用率高的特點,基本不受自然條件約束,能夠持續穩定提供高品質電量;可以爲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消納提供支撐,以核能發電的穩定性平衡其他形式清潔能源給電網帶來的擾動風險,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水平和阻尼能力、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能還可以大規模替代燃煤、燃氣供熱,與當前供熱體系有效銜接。
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我國核能行業已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具有四代特徵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堆等核電技術;建立了較爲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形成了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製造能力,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達到 90%以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我國建立和執行了嚴格的核安全管理和監管體系,核電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比例和WANO綜合指數平均值均高於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等主要核電國家,同時優於全球機組的平均水平,核電運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
核能公衆溝通工作是一項伴隨我國核能發展過程的長期而重要的工作。王炳華建議,多方協作、共同發力,建立核能行業公衆溝通合作機制,積極擴大核能公衆溝通的朋友圈,加強與國際有核電國家核能公衆溝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他提及,核能供熱、供汽、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不斷推進,小型堆技術研發方興未艾,核技術利用前景廣闊。核能及核技術將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爲深入地貼近公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提前籌謀開展核能綜合利用、核技術應用、小型堆技術研發及項目建設的公衆溝通準備工作,讓核能項目真正與公衆“由鄰及友”。同時,核應急狀態下的公衆溝通也應成爲關注的重點。“我國核電一直以來始終保持良好的安全業績,但隨着運營堆年數不斷增長,在長效開展公衆溝通的同時,應做好各種事態下的輿情應對挑戰,及時準確對公衆疑問給予解答。”